每個年度的重生入學,都是全新的血液進入大學體內,給大學帶來新鮮之氣。這新鮮之風,就是抱負之風。
重生帶著飽和的期待和抱負進入大學,大學就得以對等的姿勢和匹配的行動,去接納這些重生的力量。
已然重生以仰角的姿勢敞開大學生活,大學就得「踮起腳尖」,以對等的姿勢去接納新進者。
已然重生們帶著抱負的濾鏡來看待大學,大學也該竭盡所能,朝著他們預期的方向去盡力,哪怕終究實際依然是實際,但也要相同以仰角的姿勢去盡力。
但很多時分,大學並沒有以這種積極姿勢和行動去對接重生,而是以「不變」去應對「萬變」的一茬又一茬重生。
所以,目睹重生變老生,改變的不是大學,而是學生。所以,願望飽滿的彩色泡沫逐步消失,重生逐步被骨感的大學規訓成老生。
需要知道的是,現在的大學,不再是壟斷常識和真理的聖殿。
新媒體的天羅地網,將常識引流到社會各個毛細部位,各類常識和資訊泥沙俱下,在常識的海平面上,原先由大學專屬的常識遭遇全域化的稀少。這就倒逼大學須舉高本身的常識水位,不然,大學即淪為社會化常識的支流甚至末流。
社會化的信息和常識倒灌到大學,而大學的常識也會被暢通無阻的水道分流到社會,大學何為?真的到了峻急的時間。
假如大學裏所傳授的常識能夠在網上垂手而得,大學中的才能能夠在社會界面中輕易獲取,那大學存在的含義何在?抱負中的大學如何可及?
大學需要水漲船高,首要需要把大學放在抱負的高處。社會未及之處,實際終結的當地,正是大學動身的所在。
大學恰恰應是想象力繁榮舒展的所在,是探索不知道的好奇場所,是嘗試可能性的夢工場。而這些應然之所,正好都是承載新進大學的學子願望的當地。
從這個視點看,大學應該感謝這些懷揣浪漫願望的學子們,他們的期待是鼓勵大學面向不知道海域動身的動力,用他們的新鮮之風,鼓滿大學的帆船,一起朝著深廣的常識海域前行。